国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的发展历程发表时间:2023-02-12 14:10 中国有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沈阳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有综合管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建设里程约8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未能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法律以及利益纠葛造成的。 综合管廊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常常高于管线独立铺设的成本。据统计,日本、台北、上海的综合管廊平均造价(按人民币计算)分别是50万元/米、13万元/米和10万元/米,较之普通的管线方式的确要高出很多。但综合节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间、每次的开挖成本、对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以及环境的破坏,综合管廊的成本效益比显然不能只看投入多少。台湾曾以信义线6.5公里的综合管廊为例进行过测算,建综合管廊比不建只需多投资五亿元新台币,但75年后产生的效益却有2337亿元新台币。 其实北京早在1958年就在天安门广场下铺设了1000多米的综合管廊。2006年在中关村西区建成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二条现代化的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主线长2公里,支线长1公里,包括水、电、冷、热、燃气、通讯等市政管线。1994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大陆**条规模**、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全长11.125公里,收容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等四种城市管线。上海还建成了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一期)和“一环加一线”总长约6公里的嘉定区安亭新镇综合管廊系统。中国与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经过10年的开发,天津地下管线支吊架走廊也已初具规模。 住建部会同财政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确定包头等10个城市为试点城市,计划到2018年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2015年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根据测算,未来地下综合管廊需建8000公里,若按每公里1.2亿元测算,投资规模将达1万亿。 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3年以来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作。 除了住建部之外,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都已经下发有关文件,支持地下管廊建设。2015年1月份,住建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此后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并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试点的10个城市总投资3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5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93亿元。“我们的思路是以试点示范带动全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积极性。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 [6] 2018年5月,《荆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7-2030)(草案)和《荆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草案)出台,市住建委现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根据规划草案,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范围为东至东方大道、南滨荆江大堤、西至引江济汉渠、北邻沪渝高速公路;近期发展目标是2017年~2020年,地下综合管廊分区建设,系统形成阶段。结合荆州城区内的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完成荆州市规划大部分地下综合管廊主要干线系统,并兼顾各个组团,形成“环”状布局。总计完成40.92km管廊规划;远期发展目标(2021~2030年),完善荆州市地下综合管廊主干支网络系统,形成“网”状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形成规模化、智慧化、市场化运作。综合管廊总计完成76.97km管廊规划。 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合计约117.89km。重点建设区域是选择建设条件好、综合管廊优先选线区域,包括新风片区、御河片区、四机片区;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考虑市政设施供应一体化、安全性、均等性等方面,并结合给水、污水、再生水、电力、电信、燃气等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采取干线和支线综合管廊以及缆线管廊将城市各片区主要干管系统进行串联,形成以输送为主,兼有配给功能的干、支线系统,支线综合管廊以分区供应为主,最终综合管廊形成“三横六纵,分片区供应”的系统格局。 [1] |